牛配资 原创2001年四川男子3万买北京破平房,17年涨到1135万,原房主找上门_何大海_于泊_房子
“大哥,你这是宅基地,以后……”二〇〇一年,北京郊区的一个盖满棚户房的小村子里,年轻男人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犹豫地问面前的大哥,他虽然是农民,但还是查过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虽然我是急用钱才这么便宜买给你,但我跟你保证,是永远不会要回去的!”这个“大哥”大方摆摆手牛配资,看着自己的买主签好了字,然后拿着三沓钱潇洒地转身离开了。
十七年后,这个潇洒转身的大哥已经变成了大爷,他却换了一副表情,有些气急败坏地站在曾经自己的房子前,扬言要收回。
“这栋房子的宅基地所有权是我的,所以安置费也应该归我!”大爷不依不饶地说道。
原来,这块地皮经过多年变迁后,终于走到了住户的终极梦想——拆迁这一步。
二〇〇一年以三万人民币买下房子的何大海一家很是高兴,以为这是一笔天降横财。
但原户主于泊却看着一千多万的安置费眼红起来,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承诺,觉得自己卖亏了,找上门来要收回房子。
展开剩余92%围绕着这笔巨额安置费,两家人吵得不可开交,于泊甚至将何大海告上了法庭。
房子的宅基地所有权到底应该归谁?这场闹剧最终会怎样收场呢?
四川农民3万买房
何大海原本是四川农民,他和妻子王女士育有一子,遗憾的是,这个孩子患有先天性失聪。
虽然儿子一出生就有毛病,但何大海夫妻俩并没有因此嫌弃他,反而还在积极为他治病。
在遍寻名医,并且辗转多地治疗后,何大海的儿子依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这时有人给何大海支招,让他带着儿子去北京碰碰运气,“大城市医生多,说不定会有办法。”
何大海觉得很有道理,妻子王女士也赞成他的决定,之后两人便卖掉了四川老家的房子。
2000年,原本居住在四川的何大海一家人离开老家,辗转来到首都北京安家落户。
由于给儿子治疗失聪是一次“持久战”,何大海觉得在北京买一个房子会更加方便。
夫妻俩拿出了所有积蓄,东拼西凑也只有大概三万块钱,这点钱在北京根本不够看。
多方奔走下,何大海终于相中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李遂镇柳各庄村的一栋农村自建平房。
这栋房子的主人名叫于泊,几年前他和家人搬到县城居住,农村的房子就闲置下来了。
经过友好协商,于泊答应以3万元的价格把这处房子卖给何大海,两人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
签订卖房协议的时候,于泊许下的“永远不要回”的承诺至今还回荡在何大海一家人的耳边。
买到房子之后,何大海很高兴,自己一家人总算在北京有落脚处,不用继续漂泊了。
虽然这栋房子只是低矮破旧的农村自建平房,但对于何大海一家而言已经足够了。
何大海和妻子王女士是农民出身,既没有文凭也没有技术,只能依靠打零工挣钱。
他们挣来的钱除了维持生活之外,全部用于给儿子治疗失聪,这些年几乎没有攒下钱。
何大海一家十几年如一日地住在柳各庄村中,直到2018年的一纸拆迁文件打破了原有的平静。
这一年,北京市顺义区政府决定对柳各庄村进行改造,何大海家也在改造的范围之内。
按照房屋拆迁补偿协议,拆迁后根据原房屋面积,原住户能够获得安置房以及拆迁补偿款。
何大海一家所住的房屋修建在530平米的宅基地上,一旦拆迁,他们能获得的经济补偿足足有1153万人民币。
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就像一个大馅饼一样牛配资,把何大海一家砸得神志不清。
刚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何大海激动地握住妻子的手,两个人都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
就在何大海一家为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时,一个不速之客突然找上了门。
卖房合同无效?
原户主于泊听说了柳各庄村房屋马上要拆迁的事情之后,便急急忙忙跑过来找麻烦。
于泊坚决不同意何大海“私吞”房屋拆迁款,执意要把已经卖出的房屋收回来。
在他的胡搅蛮缠下,何大海没法和拆迁办签署房屋拆迁协议,拆迁一事一直悬而未决。
于泊说,当时他卖出去的只是宅基地上的破烂平房,不包括530平米的宅基地。
为了佐证自己的说法,拿回自己“赢得”的拆迁款,他还拿出了一份法院的判决书。
判决书上清清楚楚地写道:“本案中于泊和何大海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原来于泊的所有底气都来源于这份法院出具的判决书,那么这份判决书又从何而来呢?
其实早在2011年,于泊和何大海就因为房屋的归属权闹上了法庭。
当时于泊的儿子已经结婚生子,他没有钱给儿子配置新房,一家三代一直挤在一个小房子里生活。
飞涨的房价和日益拥挤的房屋让于泊对多年前卖房一事生出了许多后悔的情绪。
再加上,那段时间一直有风言风语传出来,说柳各庄村马上要被列入拆迁范围。
听到这个传言,于泊脑内闪过无数想法,思潮涌动,恨不得立刻去何大海家把房子要回来。
他想起,卖房的时候他只是和何大海签署了书面协议,两人并未去有关部门公证过户。
因此,他直接将何大海告上了法庭,要求何大海将柳各庄村的宅基地使用权还给他。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村民不能私下买卖。
何大海和于泊签订的协议应该是无效的,柳各庄村的宅地基所有权应当归国家所有。
同时法庭还提出,于泊可以拿回使用权,相应地,他应该补偿给何大海一家70万-80万元。
对于法庭的建议,何大海一家并不满意,他们想要的不是钱,而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在2011年的北京房地产市场,80万元已经买不到什么像样的房子了。
不过,让何大海没想到的是,比他更先提出反对意见的竟然是坚决要拿回房子的于泊。
于泊说,当初卖房子的时候他只收了3万元,现在他也只愿意用3万元买回房子。
按照于泊的说法,何大海原价买原价卖一点也不亏,还“白嫖”了差不多十年的租住权。
何大海被于泊的话气得够呛,2001年的3万元和2011年的3万元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于泊根本就是在耍赖,把何大海一家当成无息贷款,在这里偷换概念。
法庭最后表示,如果于泊拿不出足够的赔偿金的话,宅基地的使用权最后还是属于何大海。
当时拆迁的事情还未定下来,于泊赔给何大海80万的话,也只能拿到一栋平房而已。
许是觉得80万换一栋农村的破旧自建房有些不值,于泊悻悻地放弃了这个拿回房子的机会。
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仅仅六年后,柳各庄村就变成了棚户区改造集体土地拆迁项目。
原本他看不上的农村平房,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价值上千万的香饽饽。
得知消息的于泊眼红极了,立马赶到何大海家,说自己才是房屋主人,要求何大海归还房子。
各执一词
何大海本来已经要和拆迁办签署协议了,没成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协议被中止执行。
于泊整天到何大海家和拆迁办里去闹,说自己手上有房产证,拆迁赔偿应该给他。
何大海心里很不是滋味,十七年前他花3万元买了房子,协议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2011年于泊过来闹了一次,强行把他拖上法庭,法庭判决两人之间的协议无效。
但于泊主动放弃了用80万换取宅基地使用权的机会,相当于放弃了这间房屋。
结果现在,于泊看到房子有利可图,又过来找事,想把拆迁款全部吞掉。
这件事从何家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于泊在上蹿下跳搞事情,阻碍他们分得拆迁款。
何大海也不是软柿子,他坚决不同意把房子还给于泊,并且认定自己才是房屋的主人。
于泊和何大海就这么掰扯了整整两年,2020年,于泊一纸诉状,再度将何大海告上法庭。
“2011年法院判决我们之间的协议不合法,房本上写的是我的名字,房屋难道不是我的吗?”
在现场,于泊首先摆出了所有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力证何大海一家没有获得赔偿款的资格。
他还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自己拿回房子,拿回属于自己的赔偿款都是天经地义的。
何大海的妻子王女士被于泊的话气得差点哭出来,她没想到世上竟有如此强词夺理的人。
“现在拆的是我的房,我们一家人住在里面,他来抢的话,我一分钱都拿不到。”
王女士眼泛泪光,情绪非常激动,在场的人连忙拍着她的背,试图安抚她。
王女士的控诉在在场所有人都有些动容,唯独于泊无动于衷,依然坚持自己的说法。
他还给王女士“支招”,让王女士把四川老家那套卖出去的房子要回来,回四川住。
说完他便把手交叉放在胸前,一副你能拿我怎么办的嚣张姿态。
眼看何大海一家拿不出更加有力的证据反驳于大海,一旁的律师站了出来,说出了公道话。
律师表示,房屋的实际居住人是何大海一家,配合拆迁事宜的也是他们。
而且,房屋拆迁改造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因此受益人应当是实际居住人。
于情于理,把房屋卖出去十几年,一直住在县城的于泊一家都不应该掺和这件事。
但何大海和于泊当年签订的房屋购买协议确实无效,所以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应当适当给予于泊一些补偿。
根据相关规定,法院认为,房屋拆迁所得的赔偿应该分配给何大海和于泊两家人。
至于分配比例如何,还需要进一步协商出一个两家人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协议解决
“他要卖给我,我又没强买,到头来他拿个协议书过来要分钱,凭什么?”
听到法院要把拆迁款中的一部分匀给于泊,王女士不乐意了,说于泊恶意占便宜。
以前于泊有机会拿回宅基地使用权的时候,因为代价太过高昂而主动放弃机会。
如今他又一次将自己一家人告上法庭,而且还即将成功拿到补偿,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王女士的控诉虽然很令人同情,但法庭判案要根据实际的法律规定来执行。
于泊和何大海之间的纠纷归根结底是由于十几年前的一张无效房屋买卖协议产生的。
双方陈述完后,法庭根据以往案例和现行法规做出了只适用于这个案子的特殊判决。
法庭判决,于泊和何大海按照三七比例分配房屋拆迁后的补偿款以及安置房屋。
也就是说,总共371平米的安置房屋,何大海分得259.7平米,于泊分得111.3平米。
对于这个结果,于泊并不满意,他说,拆迁款他可以跟何大海分,但安置房1平米也不能让。
凑巧的是,何大海一家也不满意这个结果,他们觉得于泊是在“不劳而获”。
眼看事情将再一次陷入僵局时,一段来自何大海儿子的视频却意外打破了局面。
经过多年的治疗,何大海的儿子还是没有摆脱先天性失聪的折磨。
在视频中,他面带微笑,熟练地用手语比划着自己要传达给何大海以及王女士的话语。
“爸爸妈妈,等你们老了,换我来照顾你们。”何大海的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他还说,他知道父母计较房子是为了自己,也知道父母这些年为了房子走得很累。
他希望爸爸妈妈能“退一步海阔天空”,放下心里的执念,过得更轻松一点。
看到屏幕上的儿子,何大海和王女士泪流满面,在场的人也被这种真挚的情感所打动。
尤其是于泊,其实,早年他之所以同意把房子卖给何大海,也是因为同情他们。
他的本性也许并不坏,只是被巨大的利益暂时蒙蔽了双眼,忘却了自己的本心。
何大海儿子的一番话,唤醒了在场所有人内心最柔软的一面。
于泊和何大海一家都决定不再计较,遵照法庭的判决,按照三七比例分配拆迁补偿。
双方各退一步后,这场闹剧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谢幕。
-完-
编辑 | 阿琰牛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易配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金鼎配资 三明沙县:以赛为“媒”培育宠物经济增长极_训练基地_救援_实战
- 下一篇:没有了